湖北日報訊 (記者李衛中、新聞研修班學員郭強、通訊員高池)武漢修複破損山體,蔡甸區率先關閉全部334家採石場,但破損礦區的修複是個難題。近日,蔡甸區著手研究尾礦社會化治理方案,嘗試以“尾礦入股”的方式零投入修山。
  該區礦管總站調研後認為,採石場全部關停後,區內道路橋梁等建築工程石料缺乏,不得不從外地採運,加大了建設成本。同時,尾礦跡地削坡排險本身也要花錢處理多餘的石渣。若統籌運營礦山治理多餘的尾礦資源,可降低礦山治理與重點工程的雙向投入;引入社會化治理機制,就有可能實現政府的零投入。
  據悉,該區有關部門啟動研究礦山社會化生態治理方案:嘗試成立專業化礦業生態治理投資公司,圍繞全區上萬畝尾礦跡地治理目標,制訂生態治理目標規劃,精確計算削坡處理石方量、回填量、剩餘量,合理利用多餘的石方,綜合開發利用修複後的土地資源,降低治理費用。開放社會資本投資入股或合作運營,爭取做到修山治理全過程政府“零投入”。
  蔡甸區曾是武漢市建築石料主產區,該區採石業歷經百年,礦山分佈極廣。據該區礦辦統計,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區共有採石企業334家,分佈在53座山頭,占地面積1萬多畝,直接從業人員3萬餘人。2000年前後,武漢市一半以上的建築石料、80%以上的建築石灰來自蔡甸。
  今年5月26日,該區關停了所有採石場,全面啟動尾礦跡地處理。目前,該區成功獲得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1億元,地方配套資金7773萬元,分3年修複爐房、中原、伏牛山、丘林、三紅礦區。該區今年還將投入1.4億元修複其他尾礦跡地。修複萬畝採石破壞的山體,投入不扉。
  (原標題:蔡甸探索“尾礦入股”零投入修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30ibwf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