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
  核心
  提示
  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金秋十月,中國的依法治國進程迎來重要時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為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權力清單”制度將推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是主體,法治政府是重點。”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當前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簡政放權先行,制度建設跟進。我國將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出台“責任清單”,“法定職責必須為”。這將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讓政府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神”。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是對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為推動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實,今年6月國務院在自查和實地督查基礎上創新工作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全國工商聯和部分研究咨詢機構,圍繞簡政放權、棚戶區改造等部分重點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展開評估,以便與自查和督查情況進行對錶分析。
  在第一方執行、第二方監督之外,引入客觀中立的第三方評估,如同一面鏡子,幫助政府發現問題、找到差距,推動政策實實在在地得到落實。
  創新第三方監督,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制約,要完善來自人大和司法機關的監督。北京大學教授薑明安指出,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即在於完善這種外部監督機制,如人大的預決算審查制度、質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訴訟等制度。
  加大問責力度,是建設法治政府需要補齊的“短板”。
  “領導幹部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強,法律實施激勵機制不健全,對違法行政問責不足是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建議,探索建立法治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對違法行政實施嚴厲問責,把“會不會依法辦事、能不能依法辦事”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依據,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確立明確的法治導向。
  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礎。
  薑明安指出:“當下許多治理失靈,源於權力濫用。一些涉及巨大公共財政資金和廣大公民重要權益的決策往往缺少公開、民主的決策程序。‘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決策管理模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存在。”
  “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決策管理模式,重大決策公開透明,儘量讓社會公眾參與,推進國家治理規範化、科學化。”薑明安、馬懷德等專家建議,國家抓緊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決策程序條例,明確要求行政行為、行政決策未經聽證會、論證會、審議會等正當法律程序,不得通過和實施。
  “法治政府建設成功與否是衡量法治國家建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指標。法治國家建設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實到法治政府建設目標、任務的實現上。”薑明安希望,隨著四中全會的戰略部署,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建設能加快推進。
  全社會遵法用法值得期盼
  十八屆四中全會無疑將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法治新風,對建設法治國家產生全局性、基礎性、長遠性影響。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會遵法、用法的法治風尚值得期盼。
  2011年,醉駕被列為犯罪行為,寫入刑法;執法與司法“無縫對接”“環環相扣”,讓醉駕相關人員說情無門;加大執法、處罰和宣傳普法力度……3年來,全國因酒駕、醉駕導致交通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
  運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駕、醉駕,證明陋習可以通過法治有效破解。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說,嚴格依法辦事,違法行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法令行則國治。“喝酒不開車”成為公眾的普遍行為準則,這是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共同努力將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的結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實證。
  “總體來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維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運用法律解決身邊的問題,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體體現,也是巨大的社會進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說。據新華社  (原標題:依法治國進程迎來重要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30ibwf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