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一旦當上貧困縣,會出現幹部群眾普遍不願意‘摘帽’的情況,一些非扶貧重點縣甚至想辦法哭窮‘戴帽’。”中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27日在北京談及“扶貧怪相”時說。(12月27日中國新聞網)
  無獨有偶,剛剛曝出的海倫市為了全國貧困縣這一“殊榮”將所有領導全部出動,長期奮戰在北京“第一線”,只為這一頂“帽子”。當地方官員如此重視扶貧縣這一得之不易的“榮譽”時,一些地方打出“熱烈祝賀成為貧困縣”的標語也就見怪不怪了。
  或許,有人還會疑惑為何領導幹部熱衷於讓自己所管轄區域成為全國皆知的貧困之地,這難道不是直接反映出自己的無能才讓地方經濟一直沒有發展麽?其實不然,對於國家級貧困縣這一稱謂來說,這早已經成為了不少官員心中的“香餑餑”,畢竟一旦成功躋身國家級貧困縣這一行列,也就意味著國家政策的傾斜以及大量扶貧資金的註入。政策上的“綠燈”以及仿似天上掉下的扶貧資金難道還不值得官員幹部孜孜以求?
  當然,我們不能過於苛責地方官員追捧貧困縣這頂“帽子”,畢竟他們也是在謀求本地發展的便利。但是,我們應當發現,國家無論是政策亦或是扶貧款項的傾斜都是希望起到“藥引”作用,是希望通過一定的註入激發內在發展的所有潛力。如果簡單將“輸血式扶貧”當做唯一齣路,又如何能夠真正實現長足富裕與發展?如果不能通過“輸血”激活自身的“造血”,扶貧存在的意義到底還剩多少?
  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一地政府,外來的支撐總是會有枯竭之時,一味希冀於他人的幫扶也不強調自強自立永遠走向長遠。“哭窮帶帽”的存在不應當做是一種正常現象的存在,如果地方官員總是寄希望於這一種類似於“不勞而獲”的發展,怎麼可能走向真正的“獨立成長”?或許今日不少地方還如同一名“小孩”,但在國家“母親”的呵護下就應當學會“長大自己走路”。
  總而言之,“哭窮帶帽”並非只是一個偶然現象,在這看似偶然的背後存在著太多的必然,如果地方官員不能真正學會自主發展,將永遠不能擺脫依賴的幫扶。發展,既需要外在的支持,更需要自己的主動進取,“輸血式扶貧”值得反思。
  文/朱志  (原標題:“哭窮帶帽”源自官員的“依賴心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30ibwf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